魏國玉:淺談誠信與當代社會
誠信,傳統美德,安身立命之所在
中國,從千年前就開始談誠信的具體形上的性質。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特別提出思誠的命題強調了誠的重要性。“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宋儒更是將誠的范疇作了極大地發揮,將誠與理,誠與道,誠與性結合,認為誠乃人之本性。儒家誠信高揚了人的道德自覺和擔當精神,是歷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神圣品質。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史書上記載著各種故事,最不乏的就是贊美誠信品質的人物故事,這些故事中國人代代相傳,其教育意義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誠信是內心一種真實的態度,不容半分虛假。誠信是君子不可缺少的基本品質,無誠不君子,有一句俗話形容誠對君子的重要性說: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誠信是立政之道,一個失信于民的政府是一種尷尬的存在,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不可缺少誠信的“潤滑油”。
政務失信
毫無疑問,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嚴重的信用危機,政務誠信的缺失更是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培根說:“一次政務失信比多次社會失信后果嚴重的多,因為社會失信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政務失信則把水源污染了。”政府的行為不僅關乎自身形象,也會成為普通公眾的道德標桿。然而,從當代的情況來看,政府很多時候都未能當好標桿。各種各樣的貪污受賄,權錢交易,層出不窮的冤假錯案,越來越難看清的“相關部門”等等,讓民眾心寒。
社會失信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靈魂的缺失讓市場漸變成無情的走肉。如今的市場,買家與賣家相互欺詐,假冒偽劣商品盛行,連某大學教授都開玩笑說:在中國市場上買一件真貨跟在外國市場上買一件假貨難度相當!雖說難免夸張,但依舊有他的道理和真實性。一度讓市民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最真實的例子,“絕育黃瓜”,“爆炸”西瓜,“染色饅頭”,“硫磺姜”,瘦肉精等案例數不勝數。這種為謀利完全不顧消費者生命健康的貿易行為就像一巴掌打在誠信的臉上,打在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上。
信用危機似乎在席卷中國,無論是政務失信還是社會失信,最終都歸結到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人們缺乏對誠信得深刻認識和銘記。欲重新扶起誠信這面旗幟,要從三方面抓:政府,社會,我們每個人自己。
只有政府帶頭講誠信,說實話,辦實事,重諾守信,才能帶動整個社會誠信之風的養成。然而政務誠信關乎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單純靠道德范疇上的誠信已然不夠,將誠信納入法治化軌道勢在必行。值得高興的是黨和國家已經在采取行動,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十八大報告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也把誠信作為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全社會加以倡導。一篇名為《誠信底線必須有制度正義保障》的文章這樣總結道:制度正義,是堅守誠信底線的充分必要條件;堅守誠信底線必須有制度正義保障。當然正義的制度就是更健全,合理,人性的制度。面對缺失靈魂的市場經濟,也有不少地方采取行動以打擊犯罪,比如重慶就提出“想打黑一樣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的口號,并且民眾舉報食品安全犯罪最高可獎勵5萬元。這些都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非常發展階段,這一社會轉型有著非同一般的復雜特征,他前所未有而又具有探索性,他的發展速度在世界歷史上也屬罕見,這一特殊時期社會出現任何狀況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包括誠信危機??v觀中國五千年歷史,每次劃時代的社會變革都伴隨著誠信缺失的巨大考驗。就比如說近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無疑是開天辟地的大事,然而新中國根基未穩,極“左”思潮蜂擁而至,“假,大,空”和“無情斗爭”放肆,造成了我們社會倫理根基的動搖和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十年文革”的政治災難更是深深傷害了社會信任基礎。但是中國人并未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鄧小平挽狂瀾于既倒,撥亂反正,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于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目前當代社會的誠信危機固然嚴峻存在,但是并非不可解,相信隨著法制的健全,依法治國的徹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而誠信就像古老中國王冠上的一顆寶石,在每個中國人的愛護擦拭下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