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文:爸爸的門診病歷
爸爸今年75歲了,在煤礦干了三十多年的采掘工,近幾年身體不很好,時常住院治療。一天,爸爸遞給我一個紙袋子說 :“沒用了,扔了吧。”我接過一看,是爸爸的門診病歷,袋子上注明了爸爸的工作單位、姓名、年齡和門診號。
爸爸是1958年參加工作,1963年調來山東肥城的,先是在肥城礦務局紅旗煤礦采煤三區工作,以后又調入肥城礦務局楊莊煤礦掘進四區、運搬工區,幾經調動爸爸好多資料都丟失了,但是這個病歷卻一直在醫院里保存并使用著,可能現在建立電子信息檔案了,紙質病歷才被淘汰。
這本門診病歷,共有五十多頁,建于1963年,至今五十多年了,紙張發脆,字跡褪色,有的粘在了一起。病歷詳細記載了爸爸每次生病、工傷就診的情況,內容有爸爸的傷病癥狀、有醫生診斷說明,有各種化驗單據,有透視拍片的檢查結果,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工人傷亡事故登記表》,我一張張小心翼翼地翻著,心也一下子揪緊了,我意識到這不是一般的醫院病歷,而是一本爸爸30年礦工生活的側記,是一本寶貴的歷史檔案,它客觀的記載了爸爸16次的工傷情況,字里行間都保留了爸爸煤礦生活的辛酸經歷。
我一邊看著病歷,一邊重新打量著爸爸,這個多病纏身已不能正常行走的老頭,竟然經歷過這么多的苦痛,爸爸一生很平凡,沒有什么遠大志向,一年365天只知道下井干活,掙錢養家糊口。翻著病歷我眼前浮現出爸爸每次工傷時的情形,他疼嗎?他怎么上的井?怎么去的醫院?為什么輕微傷央求醫生不休假呢?他包著紗布的傷口是什么樣子?他拄著拐杖怎么走路?小時候我清晰地記得爸爸一次傷了胳膊,從脖子上弄一個白繩吊著胳膊,我還覺得好玩兒,他真像京劇《紅燈記》里的王連舉,我還懷疑爸爸是不是也是個叛徒,我從病歷里找到了那一次的《工人傷亡事故登記表》。
我從頭到尾仔細看翻閱著病歷,發現爸爸的工傷部位大多是手指砸傷、擠傷,或外傷內有異物,十個手指可以說都不同程度的傷過,還有腳傷、手臂傷、腰傷、電焊閃眼傷、頭部擠傷,醫生除了給開藥、打針、處理傷口以外,還要鑒定出微傷、輕傷、重傷,當然都有單位領導的簽字認可。對于傷情的記述也比較客觀詳細。
1.1969年11月10日,在7606工作面運送44型溜子時,左手中指砸傷。
2.1972年元月8日,在3401工作面工作時,棚頭掉下來,砸傷左食指末節,開放性骨折,建議休息一月。
3.1972年4月4日,左拇指被煤塊砸傷,腫脹,明顯骨折,輕傷休假。
4.1973年在工作面工作時,砸傷左足背,腫脹,活動疼痛,辦理輕傷,適當休息。
5. 1977年3月12日晚11點,在井下被礦車擠傷頭部,左面部腫脹,重度擦皮傷,右耳輕度擦皮傷及耳下部頜骨處腫脹。
6.1979年6月15日,在井下運柱子時,砸傷左肩膀,左肩背部有5.6mm長,深300mm傷口,邊緣整齊,清理縫合。
每次醫生都要給出診斷,也給開出傷假,輕傷5 —10天,骨折是1個月,重傷是住院治療。在病歷中發現還有本人不要求休班的注明??吹竭@里我眼里一熱,我看得出來,這幾天是雙薪日,爸爸擔心休假而影響工資。
過去和爸爸交談的時候,爸爸經常聊起自己在事故中死里逃生的經歷,有一次工作面大跨度冒頂,把爸爸埋在里邊,恰巧他處在幾個支柱的縫隙之間,幸免于難。還有一次爸爸從軌中巷去運中巷取工具,等走出來時,大家驚呼起來,原來迎頭正在放炮,站崗人員睡著了,爸爸誤闖進了迎頭,萬幸的是迎頭的所有炮都成了啞炮,爸爸又逃過一劫,如果炮響了,爸爸將粉身碎骨。事后放炮員說,因為炮線破損,沒有連上電,所以爸爸大難不死,多少年過去了,這個放炮員見了爸爸都說:“老王,命大!”
在病歷記錄中,有些因為醫生字跡潦草,我看不清楚,當打電話問爸爸時,他答復我說“都過去了,別再提了”。我知道爸爸是不愿意再回憶那段令人心酸的歲月,不愿意再揭開那已經愈合的傷疤。
爸爸在井下工作的年代,大部分是建國初期和“文革”期間,井下條件差,機械化水平低,每出一噸碳,靠的就是繁重的體力勞動,靠的是雙手,所以出工傷事故是難免的。煤礦的工作環境也是異常艱苦的,是四塊石頭夾著一塊肉,工人面對的是水、火、瓦斯、頂板四大自然災害,死亡事故率是其他行業不能比的,我所在的煤礦從1965年投產到2010年,發生死亡事故72起,死亡100多人,1971年工作面冒頂,8名工人全部遇難。據資料統計,建國之后全國煤礦死亡百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4起,死亡3780人,其他零打碎敲的事故無法統計?,F在社會發展了,煤礦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安全狀況也越來越好,事故率也越來越少,老一輩礦工的悲劇將不再重演。
我知道爸爸是一個很堅強的人,記憶中沒有見過他因為病痛、傷痛流過淚。他也是一個做事認真謹慎的人,但怎么會發生這么多次工傷呢,不用爸爸回答,我也明白,爸爸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時時小心翼翼,工作必須跑在頭里,“文革”中老家有人來信,說爸爸出身富農,需要回家批斗,是單位支部書記把信卡住了,他說:“這個同志政治堅定,工作積極,多年擔任班組長,年年是先進工作者,煤礦需要這樣的同志。”是他的正義保護了爸爸,爸爸也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即使那么艱苦的條件,即使他面對的是隨時的傷亡,但是爸爸沒有猶豫過、退縮過,因為煤礦是他養家糊口的生路。
我相信每一個老礦工都會有這么一份病歷,它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精彩文句,但它是一本功勞簿,是一本安全教科書,它清晰地見證了老一輩礦工的辛酸經歷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他使我重新認識了爸爸及其老一輩礦工,他們用肉體和鮮血,在工作面掘進頭拼盡了力氣,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他們是一座山,令人仰慕,他們是一本厚重的書,令人震撼。他們是礦山的靈魂,激勵著后人。那一道道傷疤,不僅是辛酸,更是一種力量,是難得精神財富。